中秋团圆夜 共叙蚌院情

发布者:审核员发布时间:2021-09-23浏览次数:246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和培养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920日至921日,外国语学院通过线上、 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同寄中秋月,共颂家国情”主题活动。

一封家书,纸短情长。为了丰富节日文化生活,引导同学们认知传统、尊重传统、继承传统、弘扬传统,外国语学院开展了给父母写“一封家书”传递真情的主题活动。同学们积极参与,畅所欲言,把平时想对父母的心里话写在信里,表达对父母的感激、挚爱和祝福。潘正杰同学表示虽然现代社会通讯方式发达,“家书抵万金”的时代已经过去,但书信的质感,笔墨所散发的人文气息,是微信、信息所不能替代的,这就是家书的魅力。一封封家书,一份份真情。随着“一封家书”活动的开始,同学们展信笺,寄深情,把对父母的感恩化成文字,把想对父母倾诉的心情写成书信,他们认真的书写着,时而因激动热泪盈眶,时而因伤感而泪光涟涟,因思念而惆怅……眉宇间,尽是真情,相信每一封家书都会带给同学们切身的感动与温暖,意义深重。

线上猜灯谜,共享中秋好时节为了进一步激发了同学们了解学习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外国语学院开展线上“猜灯谜、庆中秋”主题班会活动。团总支学生会准备了各种各样的谜语,传统又不失趣味的活动不仅增加了节日的气氛,启迪了思维、陶冶了情操、增长了知识,而且激发了同学们热爱生活、合作分享和传承文化的美好感情,让同学们对元宵谜语文化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感受了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同寄中秋月,共颂家国情。学院开展“同寄中秋月,共颂家国情”的诗词诵读活动。徐晶仪同学为大家朗诵了一首唐代诗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她用抑扬顿挫的语调让大家感受到一种深沉,寥廓,宁静的境界。曹一凡同学朗诵了一首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首词以月起兴,与弟苏辙七年未见之情为基础,围绕中秋明月展开想象和思考,把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之情纳入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性追寻之中,反映了作者复杂而又矛盾的思想感情,又表现出作者热爱生活与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王思远同学朗诵了一首周作人的《中秋的月亮》,其中,“数千年来古人所瞻望所歌咏的就是这个月,而且这寒热得宜,桂子香飘的时节看这圆月,不是昨天或明天的所能比,也不是上月和下月的所能比的”这一段让大家对中秋节的到来更加兴奋。

明月惹人醉,星光增相思。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同时喜迎中秋佳节,学院组织开展了中秋主题摄影大赛活动。比赛的参选作品要求紧密贴合“同寄中秋月,共颂家国情”的主题,着眼于国家繁荣富强、阖家团圆、喜庆丰收等节日主题,分享追梦圆梦故事、讴歌幸福生活、汇聚奋斗力量,体现传统节日的时代性、仪式感和生活味,抒发家国情怀、弘扬中国精神。外院学子积极参与中秋节摄影大赛,摄影展现自己中秋节假日期间回乡、旅行或者在蚌埠的所见所感,立意多有奇思,构图各见胜场,配以相应文字说明,意蕴深远。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中秋一直都是一个满怀思念的节日,此次外国语学院中秋节“同寄中秋月,共颂家国情”主题活动,不仅使独在异乡的学子感受到来自蚌院大家庭的温暖,并且宣传中国传统文化,弘扬爱国主义民族精神。(撰稿:王娜娜;编审:赵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