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大学英语教学与课程思政、专业教育深度融合,10月31日下午外国语学院公外第二教研室以线上形式成功举办专题教研活动。本次活动由教研室主任汪静主持,全体教师围绕“课程思政与学生专业特色协同育人”核心议题展开深入研讨,分享教学经验,凝聚育人共识,为提升大学英语教学质量、培育应用型人才探索实践路径。
大学英语作为全校性公共基础课,是落实课程思政的重要阵地。学院领导高度重视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OBE教学理念,强调大学英语教学应主动对接专业培养目标,服务学生全面发展。如何打破“语言教学”与“思政教育”“专业培养”的壁垒,让英语课堂既传语言之技,又育思想之魂、强专业之基,成为教研室近年来持续探索的重点。
活动中,周海云老师结合所授第三单元“The surprising purpose of travel”的教学设计,分享了她在“大学英语+专业+思政”融合教学方面的实践与思考。课前环节,注重推送与学生专业相匹配的学习材料,如高质量的科普文章、新闻报道、科学家传记、研究小故事等,帮助学生在专业语境中预习语言知识,激发学习兴趣。课中环节,以专业发展新进展为背景引入单元主题,自然关联国家战略与个人专业使命。在讲解课文的同时,解析科普文章及新闻报道中出现的常见专业词汇,帮助学生提升四六级阅读理解能力。她还根据单元主题重构授课架构,巧妙融入思政元素。例如,在讲解第三单元课文时,引导学生将课文结构想象成“旅行思维电路图”,用电池、电阻、电容等电气概念对应文章主题、旅行困难、创造力提升等要素,既形象梳理课文结构,又强化专业认同。在讲解旅行中遇到的困难时,组织学生开展“技术修复头脑风暴”活动,鼓励学生用英语提出简单的电气发明设想,培养创新思维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后环节,设计以创新创业团队项目为载体的实践任务,引导学生完成新闻评述、科技进步介绍、社会调查、网络舆情调研、市场分析、产品开发及创业项目设计等多样化任务。在此基础上,她还组织学生分别扮演讲解员、投资分析师、融资方、产品培训师、网络主播等社会角色,使用英语介绍项目、产品和创意设计,全面锻炼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与学以致用的综合素养。
周海云老师表示,她心目中理想的大学英语教学,不仅是传授语言知识,更是打造一个“四位一体”的综合平台——在大学英语学习中融入课程思政,提升学生的专业信仰,同时为学生参与各类竞赛做好准备,实现知识、能力与价值观的协同发展。研讨过程中,参会教师纷纷表示,周海云老师的教学设计生动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OBE理念,为课程思政与专业特色的融合提供了清晰路径。大家围绕不同专业的教学痛点、思政元素挖掘、教学资源开发等问题展开热烈讨论,进一步明确了“以学生专业需求为导向,以思政教育为灵魂,以语言能力提升为核心”的教学改革方向。
教研室主任汪静在总结中指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既要坚守语言教学的本位,更要主动对接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将课程思政与专业教育贯穿教学全过程。未来,教研室将持续推进教学模式创新,鼓励教师结合所授专业特点,开发特色教学资源,打造“一专业一特色”的英语课堂,让英语教学不仅成为学生语言能力提升的“助推器”,更成为涵养家国情怀、培育专业素养的“主阵地”。
此次教研活动的成功举办,为教师搭建了交流学习的平台,进一步凝聚了教学改革共识。外国语学院公外第二教研室将以此次活动为契机,持续深化课程思政建设,推动大学英语教学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不断提升育人质量,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力量。(撰稿:汪静;编辑:王刚;审核:夏春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