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鼓励青年学生通过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感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城市的沧桑巨变,7月6日至7月9日,外国语学院珠城印记实践团在团总支副书记王娜娜的带领下,通过走访调研、文献查阅、人物访谈等多种形式,聚焦蚌埠在衣食住行领域的深刻变迁,用青春视角解码城市发展轨迹。
“衣”:淮河畔的霓裳变迁
7月6日,团队成员奔赴蚌埠市博物馆、民俗博物馆,深入挖掘花鼓灯表演服饰的灵动韵味、渔民传统蓑衣的实用智慧、铁路工人制服的时代特征,探寻这些特色服装背后的历史渊源。一件件服饰不仅是蚌埠不同群体生活的生动缩影,更承载着城市发展的珍贵记忆。
“食”:舌尖上的珠城记忆
7月7日,珠城印记实践团走进雪园小吃、老淮滨蚌埠非遗小吃等老字号店铺,向美食传承人请教食材选用与制作工艺,全方位记录美食背后的故事,并拍摄美食纪录片,留存珠城独特的味觉记忆。在篾匠街,大家通过镜头捕捉味蕾体验,感受城市烟火。此外,队长带领部分成员专访老淮滨非遗小吃店主,深入了解非遗美食的文化历史,在味觉中触摸历史、在传承中感知文明。
“住”:从棚屋到新城的建筑叙事
7月8日,实践团深入蚌埠老城区与新型社区。在南山路(天桥清真古寺)、大马路(淮河路)一带,成员们实地考察民国建筑、铁路职工宿舍,并与棚户区改造后的新式社区对比,剖析建筑风格随时代演进的轨迹,感受居住环境背后的社会发展脉络。
“行”:水陆枢纽的交通蝶变
7月9日,实践团走访蚌埠市博物馆、淮河文化广场等站点,探寻“行”的变迁:在博物馆 “铁路区域”,追溯从木帆船到机械化运输的发展历程,细致学习、记录并拍摄铁路变迁的珍贵素材;走进淮河文化广场,“小火车建筑点” 的时代印记与周边车水马龙的现实场景形成鲜明对比,让成员们深切感慨城市发展的迅猛与变迁的巨大。
用脚步丈量城市,用调研挖掘故事,用创意激活文化。此次暑期“三下乡”活动以走进地方、走进红色文化、走进青春中国,激发了团队成员的参与热情,是对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的礼赞,是独具特色的党史学习教育课,是“三全育人”润物无声的有益探索。(撰稿:詹静怡、王娜娜;编辑:王刚:审核:夏春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