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杨氏微雕 传承文化根脉---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教研室教工支部开展主题党日活动

发布者:审核员发布时间:2025-03-17浏览次数:10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3月16日下午,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教研室教工支部组织带领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前往蚌埠玉博园,开展“走进杨氏微雕,传承文化根脉”主题党日活动,参观杨氏微雕百年传承艺术展,感受非遗魅力,汲取奋进力量。

此次活动以杨氏微雕为切入点,结合蚌埠玉石文化和淮河文化,引导大学生深刻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明确新时代青年传承与传播文化的使命担当。同时,这也是外国语学院加强党建引领,推进“三全育人”建设的重要举措之一。

微雕方寸间,传承百年匠心。杨氏微雕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其精湛的技艺和独特的艺术魅力闻名于世。杨氏微雕诞生于清末,不仅继承了中国微雕的传统技艺,还不断加以创新发展,逐渐自成一派。杨氏微雕艺术在继承中华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创造了现代微雕艺术的高峰。杨氏微雕,是一门继承传统但又不拘泥于传统的艺术门类,是以“微”为特征、“精”为标准,集书法、绘画、篆刻众长于一体的超视觉艺术。杨氏微雕把传统书画艺术“搬”到了硬质材料上,使其易于保存。作品紧扣时代主题,把历史人物、重要文献、家风家训等作为雕刻内容。

杨氏微雕百年传承艺术展览内容包含前后百年、跨越四代传承人的微雕作品。结合当代科技创新材料,杨氏微雕传承人以蚌埠中建材玻璃研究院提供的中国第一、世界领先的超薄玻璃为材料,创作了精微细致的作品《咏涂山》《诗词九首》。在展览现场,同学们被一件件精美绝伦的微雕作品深深吸引。方寸之间,人物栩栩如生,山水意境深远,运笔灵动传神,无不展现着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百年传承的非凡艺术魅力。

此次展览由杨氏微雕第四代传承人、安徽省人大代表杨洋主讲。她生动细致地讲解了微雕的历史渊源、技艺特点和传承故事,带领同学们领略了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杨洋数十年如一日的坚守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深深打动了在场的每一位师生,让大家深刻体会到非遗传承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玉石之美,产业之兴——淮河文化的璀璨明珠。参观过程中,蚌埠玉石学会会长、安徽省政协委员李家喜为同学们现场展示了各类玉石,并详细讲解了蚌埠玉石产业的发展历程和现状。从温润细腻的和田玉到晶莹剔透的翡翠,同学们不仅对玉石的种类、质地和鉴别方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蚌埠作为“中国玉器之乡”的产业优势和文化底蕴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李家喜特别指出,蚌埠的玉石文化是淮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淮河流域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积淀。淮河作为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其流域的玉石文化不仅体现了古代先民的智慧与审美,也见证了淮河流域与周边地区的文化交流与融合。蚌埠玉雕产业的发展,正是淮河文化在当代的生动体现,它不仅传承了传统技艺,更融入了现代设计理念,成为淮河文化走向世界的一张亮丽名片。

座谈交流,感悟非遗精神。参观结束后,杨氏微雕第四代传承人杨洋与外国语学院师生进行了座谈交流。同学们踊跃发言,分享了自己的参观心得和感悟。

杨雪晴同学动情地说道:“当我透过放大镜看到微雕作品上那些细如发丝的线条和栩栩如生的细节时,内心受到了极大的震撼。杨洋老师用一把刻刀,在方寸之间雕刻出了山河壮丽、人间百态,这种专注和执着让我深刻体会到什么是真正的工匠精神。作为英语专业的学生,我更加意识到,我们不仅要学好语言,更要肩负起传播中华文化的使命,用英语向世界讲述这些动人的中国故事。”

詹静怡同学感慨道:“杨洋老师讲述的传承故事让我深受触动。她说,每一件微雕作品都凝聚着几代人的心血,不仅是技艺的传承,更是精神的延续。这让我明白,非遗不仅仅是历史的记忆,更是活态的文化,需要我们年轻一代去守护和发扬。我希望能用我的专业能力,让更多人了解并爱上中国的非遗文化。”

支部书记李晓燕在总结发言中表示,这次非遗展览给同学们提供了宝贵的近距离感受玉石微雕这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独特魅力的机会。同时,她激励同学们在深刻认识到非遗传承的责任和学好英语的重要性之余,增强文化自信,激发爱国热情,努力成为具有中国情怀、国际视野的新时代外语人才。

党建引领,特色凝练——打造“党建+英语+非遗”品牌。本次主题党日活动由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教研室支部书记李晓燕组织。她作为“双带头人”党支部书记和蚌埠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充分发挥自身专业优势和资源优势,精心策划并打造了这场独具特色的主题党日活动。李晓燕教授多年来深耕蚌埠市玉石产业研究,出版专著《蚌埠玉雕六十年》,执笔《老蚌埠记忆---文化篇》“微雕刀笔藏神工”篇章,深受业内人士和社会各界好评,获蚌埠市第八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蚌埠市第九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多年来,李晓燕充分发挥自身在非遗文化研究和英语专业领域的双重优势,将党建工作与专业特色深度融合,积极探索“党建+非遗+英语”的特色活动模式。此次主题党日活动,正是她依托自身专业背景和资源优势,为英语专业学生量身打造的一场文化盛宴,引导学生将英语学习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相结合,提升文化自信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社会实践大课堂,思政教育润物无声。外国语学院始终立足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积极推进“三全育人”工作格局,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此次主题党日活动,是学院将社会实践作为“大思政课”重要载体的生动实践,也是提升英语专业学生“讲好中国故事”能力的有益尝试。

学院通过党建引领,将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进一步深化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体系构建。未来,学院将继续创新形式,丰富内容,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坚定理想信念,厚植家国情怀,努力成为具有中国情怀、国际视野的新时代外语人才,为中华文化的传承与传播贡献力量。(撰稿:徐善文;编辑:王刚;编审:赵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