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学院暑期社会实践体验求学的城市看百年
发布时间: 2021-07-15 浏览次数: 158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鼓励青年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感受一百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祖国的沧桑巨变,蚌埠学院外国语学院在暑期社会实践中组建“国情观察‘我身边的医(衣)食住行’”实践团,以同学们学习、生活所在的城市——蚌埠为样本,开展与民生紧密相联的医(衣)食住行调查,通过日常生活细节感受一个城市的百年发展,将党史学习教育放置在丈量城市发展的脚步上,激发同学们坚定自身理想信念,努力做新时代具有责任意识和创新意识的建设者。

 上篇:字里行间学珠城——坚定理想信念 赓续百年传承

为扎实开展好本次实践实践团队精心设计把整个调研实践划分为文化“字里行间学珠城”、“美好生活品珠城”两个阶段,形成衣、食、住、行、医五个小分队,使学生从时间、空间双维度走进蚌埠,360°观察蚌埠医(衣)食住行的百年变迁与发展,重点是以城市建设取得的时代成就为现实教材,组织青年学生开展参观考察、国情调研、学习体验等活动,通过相关场馆参观、医疗卫生机构参观调研、城市生活调研体验,引导青年学生通过身边医(衣)食住行点点滴滴的变化,领悟党的领导、领袖领航、制度优势、人民力量的关键作用,受教育、长才干,在观察实践中坚定理想信念,赓续百年传承。

7月3日——8日的“字里行间学”的阶段,带队老师通过沙龙座谈的方式以作家冯骥才对大学、城市与青春的描述为切入点,组织同学们学习认识蚌埠这个城市。通过这一阶段的学习,同学们理解了作家的话——“大学培养了你,这座城市养育了你的大学,这里还是你青春驻足的地方”。同时对这个城市的文化有了初步的认识了解了蚌埠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禹会诸侯地,淮畔明珠城”的“珠城”美誉由来;以及交通枢纽、南北分界的区位特点,和由之带来的景观丰富、文化奇妙、医(衣)食住行别具魅力和市井风情的多姿多彩。

下篇:美好生活品珠城——医(衣)食住行看百年

“字里行间”学的基础上,7月8——15日在指导老师杨小云、王刚的带领下,实践团先后前往蚌埠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淮上新院、蚌埠市博物馆、蚌埠市城乡规划馆、蚌埠市各行政区、蚌埠大街小巷开展了为期一周的实践与调研。

 “健康所系性命相托”之“医”:7月8日,实践观察团全体成员来到蚌埠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淮上新院区参观调研。在脑卒中ICU、中医药教育基地、体检中心、儿童医疗中心……同学们感受现代化三甲医院的先进医疗设备、体贴的人文关怀和现代化的管理;在成果展示中心,同学们领略从蚌埠医学院走出的院士风采和建树,聆听医院援鄂医疗队的故事,目睹队旗上二附院医护出征武汉金银潭医院的铮铮誓言,同学们更深刻地体会了成果展示厅醒目的习近平总书记的话——“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参观调研中,队员们了解医院“坚持公益性,调动积极性,保证可持续”的发展思路,调研医院深入落实巩固完善基层医疗改革的各项措施,进行卫生监督和医疗体系建设、完善卫生科教和信息保障体系,和加强医药与疾病研究建设的各项工作,体会医院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坚守“一切为了人民健康”的初心与使命。同学们说,蚌医二附院的发展是蚌埠市医疗技术发展的缩影,蚌埠医疗技术的发展何尝不是国家医疗技术发展缩影,一个医院折射的是国家完善公共卫生、执法监督、医疗救治三大体系的构建,是覆盖城乡的卫生服务网络和城乡居民就医环境的不断改善,以及人民健康水平的显著提高。

“穿在身上的蚌埠”之“衣”:服装作为礼仪的标志,是一种语言、一种记忆、一种文化,它的变迁是以文本的方式记载着社会与生活的变迁,并成为时代发展永恒的烙印与缩影。在寻访珠城之“衣”的调研中,同学们走进城市博物馆、规划馆、图书馆,寻访珠城走过的“纺织城”的足迹。1950年政府组织生产自救建立蚌埠麻袋厂、淮光和德成两家布厂合营建立蚌埠公私合营染织厂的产业起步,到1957年拥有240台织布机、全市拥有纺织业工厂10多家的发展,再到20世纪60年代,棉、毛、麻、针四大行业初具规模,同学探寻珠城在纺织行业的发展脚步。从博物馆中的二马路小商品市场展示,到走进百货大楼、银泰、万达等新都市广场,同学们感受的是从当年小商品批发起步的琳琅满目的服装市场,从最初的单一到多元、从灰蓝到五彩缤纷的美丽蜕变。

“舌尖上的蚌埠”之“食”。有人说人们对一个地方最初的印象多半来自于它的饮食文化,不管多辉煌的历史,现在看来都是文字的记载,理解起来晦涩难懂,唯有入口的美食,在酸甜苦辣中个人最直接与最鲜活的感受。实践团的美食小分队重点观察珠城美食,他们的调查呈现了舌尖上的蚌埠。

南北地理分界线——淮河岸边的地理方位,使蚌埠融合了南北两方的饮食特色,这里米食与面食都丰富,是“皖北粮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勤劳勇敢的淮河儿女用自己的心血汗水与生命创造出灿烂的淮河文化。队员们对美食的探访囊括了,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称号的雪园四色大元宵与鲜肉馄饨,有“街上走红大龙虾,肉嫩汁香壳能砸,不知缘何易上瘾,一日未尝难识家”的珠城小龙虾,有经营京、津风味兼有徽菜特色的“同源茂饭庄”,还有网红打卡食物“烧饼夹里脊”……随着时代的变迁,食物的种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各色新兴食物鱼贯而出,而那些最自然、最淳朴的传统美食仍承载着一个城市的历史记忆,是人们记忆深处最鲜明的家乡味道。

“广厦已有千万间”之住。在城市博物馆、老粮库旧址……队员们寻访珠城旧时房舍。50年代的小草房、60年代的泥砖房,泥墙、砖瓦都是亲手搭建,承载了艰苦奋斗的光阴;7080年代的青砖房、筒子楼,90年代的商品房,诉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拂面;今天巍峨的城市之门双子塔,城市各个角落林立的高层建筑展示着这个城市不断改善的居住条件。走珠城、看珠城,让队员们对“文化摇篮,帝王故里,歌舞之乡,山水城市”的城市名片有了更深的认识。在城市规划馆队员们体会蚌埠 “以点带线,以线带面”的空间发展逻辑,走进“点、线、面”要素综合设计来勾勒出的城市未来发展的立体图景,对蚌埠“一座自然景观、城市景观和农业景观写意共生的宜居城市”的特色有了更多的体会。

“高速行进的蚌埠”之“行”。蚌埠位于安徽省北部,地理位置优越,地处淮河中下游,水路运输优势明显,是安徽省重点建设的水路枢纽,作为老津浦铁路重要的宿站,铁路对蚌埠经济发展的贡献不可估量。“出行”小分队,走过淮河上的四座公路桥、老火车站、高铁南站,来到云巴的建设工地,体会环保公交车、城际大巴、共享单车等为人民的出行带来极大的方便……队员说用脚步丈量这座城市切身感受到 “这座火车拉来的城市”今天再次迎来了交通高速发展的新阶段。

习总书记说“了解历史,才能看得远;永葆初心,才能走得远。”建党百年之际,外国语学院以暑期社会实践为契机,组织大学生了解、熟悉、体验、亲近自己求学的城市,通过国情观察体会身边的百年巨变,这是一堂行进在生活中的党史教育课。(撰稿:杨小云;编审:赵睿)